立即登录

心路历程:路文彬/《猎人笔记》:乡土人生的安宁抑或悲怆

01/18 06:59:59

这是屠格涅夫作为一名猎人出行时的所见所闻,统共记录了25篇,最初大多陆续刊于1840年代的俄罗斯《现代人》杂志。

如今,猎人几乎已在我们的生活中绝迹,因为生态文明的进化逐渐让我们意识到了这样的杀戮所隐含的罪孽后果。于是,禁猎得到了立法。

山峦、河川、森林以及草原,那是我们的家园,同样也是野生动物们的家园。它们和我们从来就不是敌人,而是共同作为自然之子相互支撑着彼此的存在。所以,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其实也是源自我们自身的切实利益。正如梭罗所说:“野地里蕴含着这个世界的救赎。”

当然,即便我们有了这样的认知,那也并不影响我们之于《猎人笔记》的阅读。实际上,屠格涅夫在这本书里绝少有关于杀戮的笔墨,真正令他兴意盎然的乃是狩猎旅程上遭遇的那些人们,即那些形形色色的地主和农民。不难看出,猎人屠格涅夫始终关注的是人类的命运,还有生命的感受。于是,我们无法知道作为猎人的屠格涅夫战绩究竟如何,因为他好像从来就不关心这一点。

翻开《猎人笔记》,我们不妨先从最后一篇《树林和草原》读起,因为在这里,屠格涅夫向我们坦露了一个猎人的所谓绝妙乐趣,那便是对于大自然的亲近,以及置身其中时所体验到的那种自由愉悦:

例如,春天黎明以前乘车出游时的快感,您知道吗?您走到台阶上……深灰色的天空中有几处闪耀着星星;滋润的风时时像微波一般飘来;听得见夜的含蓄而模糊的私语声;阴暗的树木发出微弱的喧噪声……

夏天七月的早晨!除了猎人,有谁体会过黎明时候在灌木丛中的散步的乐趣?你的脚印在白露沾湿的草地上留下绿色的痕迹。你用手拨开濡湿的树枝,夜里蕴蓄着的一股暖气立刻像你袭来;空气中到处充满着苦艾的新鲜苦味、荞麦和三叶草的甘香;远处还有一片茂密的橡树林,在阳光下发出闪闪的红光;天气还凉爽,但是已经觉得逼近了……

在此,屠格涅夫还兴致勃勃地为我们详尽描绘了秋天和夏天的情状,四季这美丽的风景似乎只有一名猎人才能有幸享受,作为猎人的屠格涅夫原来所在意的就是这些。他并不惦记自己的猎物在哪里,一头扎进大自然的屠格涅夫立马就变成了诗人,只顾充分调动起自己身体的所有感官,去仔细领会和欣赏这外在世界的慷慨馈赠。

猎人笔记角色分析100字_盗墓笔记读后感100字_荒野猎人影评100字

列夫·托尔斯泰曾如此夸赞屠格涅夫描写风景的功力:“只要他瞄上三笔两笔,自然景物便会散发出芬芳。”之所以具备这样的功力,原因即在于屠格涅夫不仅仅是一个风景的凝视者,他更是一个风景的谛听者。观看将观者置于必要的距离之外,而聆听却将听者拉入风景之中。屠格涅夫丰富的心灵感受恰是来自其高度敏锐的听觉,在阒旷的原野里,通过倾听,大自然的景色在屠格涅夫这里同时亦转化成触觉、嗅觉甚至味觉层面鲜活而又饱满的感知。

可以说,屠格涅夫笔下的风景不是一幅静止不动的画面,乃是一个生动的立体空间,我们难以旁观,只能身不由己地被吸引进去,以至流连忘返于其中。在这里,美不单可以观赏,还可以触摸,可以品尝。

也许,这猎人随处可见的美景会触发我们深深的乡愁,毕竟,整日被巍巍高楼和滚滚车轮围困着的我们,早已将大自然的风光当成遥远的回忆。但倘若你从中收获的只有陌生,那恰好说明你其实更该冲出这高楼和车轮的围困,去寻找远方的风景,以恢复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真实联系。从这一意义而言,《猎人笔记》不只是要你静心捧读,还要你即刻行动起来。

不过需要明晓的是,得以抚慰我们乡愁的不只是一个空间,它还需要时间。我们必须将自己从机械的事务性忙碌中解脱出来,允诺自己一些自由,才有可能踏上那牵挂已久的道路。

风景总是在路上,就是在这条路上,屠格涅夫遇见了他作品中的第一对主人公霍里和卡利内奇(《霍里和卡利内奇》)。这是两个旧时代的农民,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屠格涅夫在描写他们之际,并没有依循我们曾有的阶级斗争理念模式猎人笔记角色分析100字,从被压迫和被剥削的视角去透视他们的生存境遇。他的目光始终聚焦在这两人的个性上,一个理智、成熟,甚至可以说有几分狡猾,另一个则单纯、天真,或者可以说是相当幼稚。用屠格涅夫自己的话说:“卡利内奇接近于自然;霍里则接近于人类和社会。卡利内奇不喜欢议论,盲目地信任一切;霍里则自命不凡,甚至有玩世不恭的态度。”

然而,就是这样迥然相异的两个人,在生活中却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虽说彼此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大不相同。没有嫌弃,也没有嫉妒,有的仅是对对方优长之处的相互欣赏与理解。如果说友谊往往脱不了功利性的彼此予取,但在卡利内奇和霍里的友谊当中,我们能够看见的却只有交往本身的愉悦。这一友谊的秘密,即在于他们的平等相待吧。

要是把卡利内奇和霍里放在一起比较,我们也还会有一个发现,那就是等级身份的变换问题。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地主及贫农之间的差异并不完全是一个政治学的问题,它还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霍里虽是一个佃农,可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勤劳,他使得全家过上了相对富足的生活。他委实有能力赎回自己的自由之身,甚至有可能购置土地,进而摇身一变为地主。只是,霍里没有这样做。

为何没有这样做?霍里对屠格涅夫给出了这样的解释:“霍里要是做了自由人,凡是没有胡子的人,就都管得着霍里了。”所谓没有胡子的人,即指当时被官方禁止蓄须的权势者。简单一句话,道出的却是霍里的深谋和远虑:摆脱掉一个主人,结果会换来更多的主人,这样的自由不要也罢。

关键的一点是,霍里很了解他的主人,这个主人待他们也很好,况且交租对他来说又不是个问题。因此,霍里有理由知足常乐。从他这里,我们也能知道,地主及其佃农的关系,亦非像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所描述的那般千篇一律的紧张。屠格涅夫对于一个地主的间接涉及,可以有效还原我们对地主老财妖魔化的历史想象。

而从卡利内奇跟霍里关于主人的争论中,我们看到的同样是前者对于主人的真心维护。不过,即便如此,我们仍不能否认个中存在的剥削实质。这种剥削正是政治学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盗墓笔记读后感100字_荒野猎人影评100字_猎人笔记角色分析100字

在该篇的尾声处,屠格涅夫用貌似漫不经心的一笔,刻画出了卡利内奇作为一个自然之子的神奇——望着初升的晚霞,屠格涅夫说“明天准是好天气了”,而卡利内奇却说“不,要下雨了,因为那边的鸭子在泼水,而且草的气息特别浓”。无疑,卡利内奇是更值得我们信任的。

叶尔莫莱(《叶尔莫莱和磨坊主妇》)是又一个可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农民,他随同屠格涅夫打猎,所以在《猎人笔记》中出现的次数最多。他性格相当古怪,一无所有却无忧无虑,居无定所其实有家。他没头没脑,浑浑噩噩,是别人眼里的废物,可又有着过人的生存技能,是个极有天赋的猎手。他对别人永远充满善意和谦卑,而对妻子却始终是残酷无情,毫不关心她的死活。叶尔莫莱的凶相除了会在自己的妻子面前毕露,还会在被他打伤的猎物面前毕露,所以屠格涅夫说“我不喜欢他把打伤的鸟咬死时脸上的表情”。

虽说叶尔莫莱古怪得可以,实际上却一点也不复杂。要定义像他这样的人,只需“弱者”二字。弱者的本性即是依赖和索取,他们甘愿忍受强者的欺凌,然后再将怨恨发泄在比自己更弱小的生命身上。对于强者,弱者唯有屈从,从他们那里,弱者习得的仅是压迫和凶残。《总管》里的索夫龙、《事务所》里的尼古拉·叶列梅伊奇等,也统统属于这种仗势欺人的弱者,即便他们看起来要比叶尔莫莱强大得多。简言之,弱者从来就不具备爱的能力。因此,我们无以指望从弱者那里获取给予或拯救。对于弱者,仅有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批判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用我们爱的启蒙使其成为强大者。施舍式的关怀只能让弱者继续沉沦于弱者的处境,而这绝非对于弱者的真正关怀。

《猎人笔记》中的农民基本都是这样的弱者,只是在性情上与叶尔莫莱不尽相同罢了。屠格涅夫在描写他们时,由于秉持着尽可能平等的姿态,故而有了最大限度的冷静。毫无疑问,他是同情他们的,但他也深知,廉价的情感流露或者随意的谴责并不能改变什么,只不过换得的是自我的心理安慰,以及这些不幸者的加倍自怜。有鉴于此,屠格涅夫宁愿不动声色地去书写他们,借助他们的客观呈现启示着我们。

《莓泉》写到了三位农民,其中弗拉斯的出现纯属偶遇,但是他的命运却最令人揪心。弗拉斯的儿子死了,沉重的代役租压得他无法呼吸,他恳求主人的体谅,得到的却是对方的怒斥。他转而去找儿子的主人,想知道儿子死后留下些什么没有?但对方的冷酷同样让他一无所获。

弗拉斯在讲述自己的这些遭遇时,仿佛讲述的是别人的事情,然而他眯缝起来的眼睛里却噙满了泪水,嘴唇抽搐个不停。可见,他表面的平静不过就是极力压抑自我的结果,而情感上的波动则表明了弗拉斯隐忍的心灵并未麻木。至于身边与他同病相怜的这两位农民,除了为他感到难过,又能为他做些什么呢?唯有沉默和继续忍受,这便是农民生而注定的命运。命运之外没有属于自己的活路。

屠格涅夫也无法为不幸的他们找到出路,他只能这么写道:“对岸有人唱起歌来,歌声多么凄凉啊……我可怜的弗拉斯泛起愁来……”在看似平静的外表之下,屠格涅夫的心里同样掩饰着莫大的悲伤。

农民们不抱怨,屠格涅夫也不批判,他们甚至都不会愤怒,可是公平正义的呼声却在这字里行间阵阵回荡,一阵高过一阵。按照传统的解读习惯卡盟,人们皆把《猎人笔记》视作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力作,但在我看来,它的批判方式可是别样的;实质上,它的力度不是来自批判,而是来自温情。原因在于,屠格涅夫的目光更多停留在了被压迫者的痛苦那里,因此,他的目光不能不是悲悯和暖意的。

与其给压迫者一个犀利的眼神,不如陪着被压迫者一同叹息。对于压迫者的批判并不能使我们解除一个看客的身份,只有走近被压迫者,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热度,你才可能不是一个看客。往往,我们对于压迫者的批判压根没有触及压迫的本质,换言之,我们批判的仅仅是压迫者而非压迫本身。可是,直接对于被压迫者的体恤和援助,已然就是之于压迫真相的揭露和抗议。

荒野猎人影评100字_盗墓笔记读后感100字_猎人笔记角色分析100字

不要忘记,屠格涅夫也是个贵族老爷,同属于压迫者阶层,我们没有理由苛求他做得更多。事实上,他也没有能力做得更多。让我们见识这片乡土上的人生,去追问其存在的合理性,屠格涅夫已经做得够多。

乡土是痛苦的,却又是安宁的,屠格涅夫令我们透过人们无声的挣扎,洞察到其生存背后的窘境。在《死》一篇中,屠格涅夫例举了几个人的死亡,我们从中得以领略的恰是跟弗拉斯如出一辙的隐忍和恝然。他们不惧怕死,也不惧怕生,然而这却无法被我们理解成面对存在的勇气。至少,在强权的欺压面前,我们几乎看不到他们有什么勇气的表现。他们仅是顺从而已,就像顺从其宗教中的上帝。对于他们来说,顺从俨然成了无可质疑的一种生活习惯,如同生理上的本能反应。他们在所有危急时刻表现出来的从容,无不源自于此。

那么,这到底是麻醉还是安慰?目睹着这一切,屠格涅夫也难免产生深深的困惑:“俄罗斯的农民死得真是奇怪呀!他们临终前的心情,既不能说是漠然,也不能说是迟钝;他们的死好像是举行仪式一般:冷静而又简单。”到了结尾,屠格涅夫仍在念叨着:“啊,俄罗斯的农民死得真是奇怪呀!”

露克丽亚(《活尸》)的死不亦是如此?只是令人唏嘘的倒不是她的死,而是她的生。多年之后,屠格涅夫在狩猎途中意外遇见曾经相识的露克丽亚,但这前后的反差变化叫他惊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我不知道说什么好,茫然若失地注视着这张黝黑的、呆滞的脸,那脸上有一双明亮又毫无生气的眼睛在盯着我看。真的吗?这个木乃伊就是露克丽亚,就是我家全体仆役中第一号美人儿——修长丰满,白皙而红润,爱笑,又能歌善舞!露克丽亚,聪明伶俐的露克丽亚,我们那儿所有的年轻小伙子都追求过她;我当时还是个十六岁的孩子,也曾经偷偷为她叹过气。

曾经那样妩媚动人的露克丽亚,此刻却成了一具躺在床板上的活骷髅,只因一次极其偶然的事故。屠格涅夫的美好记忆深受重创,他哪里肯接受这样残酷的事实?但,更让其感到讶异的却是露克丽亚本人对于自身这一不幸的安然接受:“有一点特别使我吃惊:她在讲述自己的往事时,几乎总是愉快的,不叹息,不呻吟,一点也不诉苦,并不想求得别人的同情。”

的确,露克丽亚在灾难面前的这种反应实在令人震惊。她从不记恨命运的无情和不公,亦不为自己的所失怨天尤人:“不,为什么要抱怨上帝呢?比我更不幸的人还多得是呐。”对于上帝,露克丽亚献出的永远是自己全部的信任。而对于他人,露克丽亚则没有任何欲求,唯有体谅和感激,一如其对待恋人的离去:“他本来是很爱我的,可是到底年纪还轻,总不能一辈子独身。而我哪里还能做他的伴侣呢?他的妻子很好,心地善良,他们已经有了孩子……”

在露克丽亚身上,我们仿佛听到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回声,可在阿Q那里,他又有露克丽亚如此高贵的爱与宽恕的心灵吗?阿Q之于苦难的忍耐显然属于某种麻木,而露克丽亚则大大不然,她的忍耐里蕴藉着深刻的悲怆。亦恰是由于此,故而当屠格涅夫出于怜悯之情握住她冰凉的小手时,露克丽亚才终于再也克制不住先前的平静,留下矜持的泪水。一种善良感动着另一种善良。

我以为,一味赞美露克丽亚的乐观精神是相当残忍的,因为这很容易让我们忽略她为此承受的难以承受的痛苦。要知道,她表面的温和安宁始终提示着命运的惊涛骇浪,她的美丽揭露着丑陋,她的仁爱映衬着凶恶。她的沉默便是忧伤的呐喊,社会正义的缺席只能以这样喑哑的方式向我们呈现。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倾听,就像屠格涅夫在夜晚对于那五个农家孩子的倾听(《白净草原》)。

荒野猎人影评100字_盗墓笔记读后感100字_猎人笔记角色分析100字

唯有通过倾听,我们方能同对方产生共鸣和同情,正如《歌手》中雅科夫的歌声对于在场每一位听众的感动。因为善于倾听,屠格涅夫具备了描写歌声的出色能力:“俄罗斯真实而炽烈的灵魂在这里面呜响着,它紧紧地抓住了你的心,简直抓住了其中的俄罗斯心弦。” 雅科夫的歌声被屠格涅夫凝视着、咀嚼着、细嗅着、抚摩着……全方位地感受着,在这里,俄罗斯乡土之上那最惆怅最忧郁的心绪被唤醒了。

歌声摄人心魄的能量揭示的是悲苦农民们的艺术天赋,以及他们敏锐的感知力,但是,他们随即在醉酒之后的丑态却又瞬间消解了这感人至深的肃穆场面。先扬后抑的陡然转换,让我们跌落进俄罗斯农民人生那黑暗的深渊,希望原来仅是一个倏忽而逝的幻觉。

没有希望吗?那又怎样?毕竟,俄罗斯农民的生活之中还有美,他们还有发现美的眼睛。所以,一直在重压下艰难喘息的他们从未曾麻木。所以,一看见那景色如画的草原,马车夫菲洛费(《车轮子响》)立刻就被感动了,一遍又一遍地赞叹道:“多美啊!”

正是这眼前的美景令菲洛费得出了一个结论:“总之一句话:人是死不得的。”活着有多么美好啊!美本身不就是希望吗?我们向来以为,穷人不可能拥有欣赏美的闲情,就像鲁迅在《“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中所言:“……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然而,屠格涅夫笔下的这些农民,却完全刷新了我们的陈见。饥饿的并不只有胃,还有心灵。或者说,饥饿的胃压根就不是遗忘心灵的理由。

心灵的存在决定着情感的存在,从而最终影响着人的判断和抉择。提及此点,便不能不提及《孤狼》里的福马。孤狼是福马的外号,这是个忠实的守林人,“附近所有的农民都像怕火一样地怕他”,他们这样评价他:“一束枯枝都不让人家拿走;无论在什么时候,即使在半夜里,他也会如雷轰顶般地出现你的面前,而你却休想抵抗。他力气大,又机灵,就像魔鬼一样……毫无办法收买他:请他喝酒,送他钱,无论怎样诱惑他都不行。有些人不止一次想弄死他,可是不行——办不到。”

这个强壮阴郁的汉子看上去冷酷无情,已然被生活磨砺得无动于衷,可在心里却有着执著的职业操守,正如他对屠格涅夫所说的:“我是尽我的职,白吃主人家的饭是不行的。”这种坚定的认知使得孤狼履行起职务来像个彻头彻尾的机器,没有了任何人性的意味。

就在这个雨夜,敬业的孤狼又抓获了一名盗树贼,这是“一个湿淋淋的、衣衫褴褛、长着乱蓬蓬的长须的农民”。他苦苦哀求着孤狼放过他,他是被贫穷和饥饿逼得走投无路了,哭泣的孩子们正等着他带回去食物……最后,绝望的盗树贼被激怒了,开始对孤狼破口大骂。孤狼的随即反应迫使屠格涅夫给予了干涉,极少动情的屠格涅夫这回也不由自主了。可是,结果却大大出乎屠格涅夫的意料,孤狼竟将这个可怜又可恨的盗树贼放走了。

显而易见,孤狼并非铁石心肠,他无法将自己的憎恨宣泄在一个如此可怜的人身上。他不是叶尔莫莱那样的弱者,更不是一个只会按部就班执行主人命令的机器。他的忠诚来源于自我头脑的认知,即所谓的良心。基于此,在紧要关头,他的忠诚绝不违背自己的良心。不得不承认,孤狼的忠诚是善良的。一旦没有了个体良心的判断,所有对于某种权威的忠诚皆有可能陷入邪恶的泥淖。孤狼则不然。

屠格涅夫称赞孤狼“是一个了不起的好人”,是的,他无愧于这样的褒奖;身处矛盾的境地,牺牲自己的一贯立场,让爱和自由做出选择,这不是谁轻易即可获得的崇高能力。因为心中有爱,所以屠格涅夫笔下的农民尽管卑微,却并不卑琐,相反,爱总能够让他们时不时地爆发出崇高的壮举。

猎人笔记角色分析100字_盗墓笔记读后感100字_荒野猎人影评100字

《县城的医生》直接书写的就是这样崇高的爱,只不过它是发生在一个医生与女病人之间。医生得利丰·伊万内奇赶来救治病危的亚历山德拉·安德烈耶夫娜,初次见面,包括病人在内的这一家人都深得得利丰·伊万内奇的好感:“她们虽然是没有家产的人,但是所受的教养可说是罕有的……”毋庸置疑,得利丰·伊万内奇极想倾尽全力解除这个家庭遭遇的危难。然而,亚历山德拉·安德烈耶夫娜日益加重的病情却叫他束手无策,他开始变得没有自信而且胆怯。他说:“可是还有更难受的:你眼看见别人盲目地信任你,而你自己明知道是无能为力的。”

看得出,得利丰·伊万内奇是个生性敏感善良的人;由于这种敏感善良,他为自己的爱莫能助而深感自责,没有了一般医生那种职业习惯性的冷漠。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善良,病入膏肓的亚历山德拉·安德烈耶夫娜爱上了他。但得利丰·伊万内奇却说:“不,怎么可以说是爱上了我呐!一个人到底应该有自知之明。她是一个有教养的、聪明博学的女子,而我呢,连我的拉丁文也可说是完全忘记了。至于外貌呢,似乎也没有什么可以自傲……”可见,得利丰·伊万内奇又是谦逊的,不过同时也是清醒的,所以他的谦逊显得毫不虚假。他认为病人对他产生的不是爱情,而是“一种所谓友谊的好感和尊敬”。

可是不管怎么说,这位医生确实理解他的病人:“活了25岁没有爱过一个人而死去,毕竟是含恨的事。正是这一点使她痛苦,因此她在绝望之余,就拉住了像我这样的一个人……”

西田几多郎曾在其《善的研究》一书中这么写道:“知即爱,爱即知。”那么,得利丰·伊万内奇对于亚历山德拉·安德烈耶夫娜的理解,不就是爱吗?没错,他是爱上了她,哪怕他所爱的这个人已不久于人世,哪怕这顷刻间的爱只能给他留下长久的遗憾和悲痛。结果,他还是回应了对方的爱,并深深爱上了对方。

如果说菲洛费在大自然的美中领悟了活着的价值,亚历山德拉·安德烈耶夫娜则是渴望通过爱成全自我存在的意义。得利丰·伊万内奇和她一样,他也认同爱在人生当中不可替代的唯一性价值。不曾爱过的一生,必将是无比欠缺的一生。在这最后的时刻,得利丰·伊万内奇用自己最真诚的爱圆满了亚历山德拉·安德烈耶夫娜短暂的一生。

而对得利丰·伊万内奇来说,这转瞬即逝的爱情却将成为他此后漫长平庸日子里最高尚的回忆。他爱过,他美好过,想来有些遗憾,但他的一生却可因此无憾了。对于亚历山德拉·安德烈耶夫娜,得利丰·伊万内奇永远心存感激。

在《猎人笔记》中,屠格涅夫写到多个没落地主的形象,如彼得·彼得罗维奇·卡拉塔耶夫(《彼得·彼得罗维奇·卡拉塔耶夫》)、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施格雷县的哈姆雷特》)、切尔托普哈诺夫(《切尔托普哈诺夫和涅多皮尤斯金》《切尔托普哈诺夫的结局》)……等等。他从人格而非道德的角度一一细致刻画了他们的真诚、善良、孤独以及迷茫。除了颓唐,他们似乎没有别的选择。这个压抑的时代剥夺着他们的活力与生机,他们甚至连挣扎的意志都已丧失。

看到这些形象,我很自然地便会联想起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莫夫(《奥勃洛莫夫》),即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他们的善良缺少锋芒,他们的才华无所作为,所有的激情和抱负俨然都只能被浑浑噩噩的岁月消耗殆尽。屠格涅夫无疑是同情他们的,就像他所给予农民们的悲悯,但是,他也是无能为力的猎人笔记角色分析100字,面对着这个大势已去却又不知路在何方的农奴制社会,屠格涅夫只好为它凄然唱响一曲寂寥的哀歌。

2018.5.30北京格尔斋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