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勤劳致富的美国人第一次认识到,政府对贫富失衡的介入,对基本生活的兜底,并不是反市场,而是捍卫市场。
1935年,美国帕克兄弟公司从一名叫查尔斯·达罗(Charles Darrow)的热水器推销员手里买下一款名为Monopoly的游戏。首发时正值美国大萧条,帕克兄弟公司一度担心难以收回成本,没料到潦倒失意的美国人竟然聚在一起废寝忘食地开玩,Monopoly也成了这段艰难岁月中特有的慰藉和记忆。
而游戏的设计者查尔斯也荣登CNN在2009年炮制的“在大萧条中致富的10人”排行榜。时隔90年,回顾美国大萧条这段岁月,令人唏嘘也发人深省。
Monopoly成了这段艰难岁月中特有的慰藉和记忆
穷人靠信贷
Monopoly意为垄断。桌游Monopoly在中国被翻译成《大富翁》或《地产大亨》,游戏者靠掷骰子买地、建楼、赚租金,最后剩下一个大赢家,其余则以破产收场。这款既靠个人运气,也靠交易策略的桌游,日前已经拥有5亿粉丝,是桌游中人气最旺的。
查尔斯在《大富翁》里设计了一个个复杂又疏离的场景,地点、人物、时间如同一张大网,连同“大众宝藏卡”“机会卡”一起被塞进了游戏里。虽然缺衣短食,这款桌游让美国人仍然以为,躲在室内玩儿桌游,围在收音机边上听洋基队比赛,阅读阿加莎·克里斯蒂和达许·汉密特的悬疑小说,就能尽他们所能地让自己的生活快乐保卫德拉诺 可以一天内完成,继续着他们20年代的黄金岁月,就像凭运气掷骰子一样。
1920年代,一战刚刚结束,财富和机会终于向美国人敞开了吝啬的大门。整个美国经济高歌猛进,劳动生产率增长了50% 以上,通胀率保持在接近零的水平。联邦政府年年预算盈余,以至于联邦债务减少了13。失业率持续下跌至降到 3.2%的历史最好水平。
正是在人们津津乐道的大繁荣时代,资本家攫取了高额利润,垄断了美国绝大部分资产。据Stuart chase统计显示,从1920年到1929 年,1%最富有的人获得了75%的收入增长。全美前 10%富有阶层共 270 万户保卫德拉诺 可以一天内完成,拥有270亿美元的收入,平均每户1万美元,而剩下的90%(共2430万户)拥有 540 亿美元的收入,平均每户仅2200美元。
然而,当一部分人挥金如土的时候,有一大批贫困人群被忽视了。
近600 万个家庭的年收入微薄,衣食窘迫。在农村,农业一直没有从战后萧条中完全恢复过来,农产品价格下跌导致大批农场倒闭,大批农民陷入困境。在工厂,机器大量使用, 技术进步的垄断资本压迫下,导致大批工人失业。此外,黑人依然在种族歧视的阴影下挣扎。
大萧条时期,近600 万个家庭年收入微薄,衣食窘迫
美国在经历了100 年的工业革命后,生产已经不再是经济增长的瓶颈,消费需求才是瓶颈。然而讽刺的是,资产的垄断者将大众的购买力转化为了红利以及更高的薪水和奖金。同时,各种形式的垄断,像采矿业和制造业中伪装起来的联合、兼并,有助于维持价格的居高不下。
但是,普通消费者所收获的仅仅是不足挂齿的碎屑,就连生产商也只是收获了眼前的那么一点好处。这一切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市场的相对狭小。
这时,消费信贷变得异常火爆,看上去仿佛解决了有效需求出现的严重不足的问题。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私人汽车。1923 年,美国销售的 350 万辆汽车中,65%是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的。
在汽车的带动下,信贷消费被推广到其他商品中。据统计,截至1927 年,美国人消费中的75%的汽车、80%的留声机、75%的洗衣机、65%的吸尘器以及 25%的珠宝等都是以信贷消费形式购买的。持续贷款的结果是人们借的越多,欠的也就越多,市场是一种虚假繁荣。
但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财富分配不公所造成的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让美国的经济陷入了恶性循环。1928年,一位向银行家咨询股市的人得到这样的回复:“牛市已经持续了太久,它很有可能马上下跌。”但没人愿意相信,总统赫伯特·胡佛也盼着在歌舞升平中上任。到了第二年,10月24日,美国迎来了“黑色星期四”。金融崩溃,股票暴跌,股指从最高点骤然下跌了。
繁荣时期就此结束,疯狂挤兑、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人的吃、穿、住都成了问题。就在全美国惶惶不知所措的气氛笼罩下,查尔斯的《大富翁》游戏可谓别具一格,它让玩游戏的重新凭借想象而富有,给大萧条平添了某种虚无主义的魅力。
《大富翁》发明者查尔斯·达罗
无能为力的个体
大萧条刚开始的时候,部分有韧性的美国人仍然对自己充满信心,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就能找到一份工作。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乐观。
被美国奉为圭臬的勤劳致富准则失去了效果。不管勤奋的、懒惰的,一概倒霉。绝望笼罩着美国,正如沃尔特·李普曼所说:“整个民族精神不振,人人觉得自己孤零零的,谁也不信,啥事也不信,甚至对自己不信任了。”
在大萧条发生的第一年冬天,数据显示,美国自杀的人数增加了3倍。美国一些酒店的服务生面对客人讲的第一句话不是“欢迎光临”,而是问“您是来休息的,还是来跳楼的?”社会学家们想方设法缓和人们的压力,埃米尔·迪尔凯姆过去创造的“利他主义自杀者”这个术语派上了用场,但事与愿违,只好草草收场。
以“不允许任何人挨饿”为原则,罗斯福政府于1933年5月颁布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援署(FERA)。其后的一个月里,400万户家庭获得了政府的直接救济。到1934年3月,800万户家庭前来领取救济,达到了最高峰。
直接救济确实是必要的应急措施。但由于美国幅员辽阔,救济需求庞大,直接救济避免不了宾夕法尼亚州的乡下人吃着野草根、蒲公英,避免不了肯塔基州的人吃着紫罗兰叶,也避免不了城里部分人去争夺被扔出来的腐烂水果和蔬菜。更救济不了远离城市的人。
比如农民。他们挣扎在旧的生活模式和生活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的困境中里,生存成了第一要务,心灵已然荒芜,一度成了社会矛盾的焦点。
美国现代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在其名著《愤怒的葡萄》里有过一段这样的描述:樱桃熟了,一毛五一磅。糟糕,这样的价格,连采摘的工钱都不够。黑樱桃和红樱桃,又大又甜,让鸟儿把每一颗都吃掉了一半,黄蜂又嗡嗡地钻到鸟儿啄成的洞里去。果核落到地下辅助论坛,跟那粘在核上的破碎的黑果皮一起干掉。
面对诱人的丰收,农场主却只能默认农产品的滞销,只能让成熟的水果烂在地里,肥猪埋在土里,橘子浇上煤油烧掉,羊杀掉再扔到峡谷里。
曾经的葡萄,是财富,也是美国梦。大萧条以来,葡萄继承了愤怒的基因,充塞着每一个美国人的心。
绝望开始演变为暴力,数量惊人的美国人走向犯罪。著名记者威廉·曼彻斯特记录显示,底特律的救济事业停顿了,随之而来的是分散而无目的的暴乱行为。林肯市4000人占领了州议会大楼;西雅图市5000人占据了10层楼的市政府大厦;芝加哥市5000名教师闯进了市区的银行;晒得黑黝黝的农民甚至手拿干草杈和霰弹枪,和警察干了起来。
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后,立即采取措施,制止了美国社会动荡和滑向法西斯主义的可能。曼彻斯特松了口气:假如罗斯福果真是又一个胡佛,美国势必步拉美七国的后尘,政府将为大萧条的难民所推翻。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
国家的领导力
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罗斯福认为“在现代文明中,政府对它的公民有些不可避免的义务”,因此他要帮助“破产的、经济金字塔底层被遗忘的人”。
1933年3月成为美国总统后,坐着轮椅的罗斯福第一次炉边谈话的第一句话就让人精神一振,他说“我们唯一应当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并承诺给美国人一个“新政”。
1700万人失业,2500万人衣食无着,约16的家庭需要靠救济才能维持生活。如此大的救济要求,按传统的主要依靠公、私慈善机构和州、市、地方政府的救济体制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罗斯福政府推出三项互相联系的调控措施—直接救济失业者、以工代赈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立法保护失业者,以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
在这三项措施中,罗斯福只把直接救济当作经济复苏前的权宜之计,而政府的王牌措施是启动一系列大规模公共工程,以工代赈,扩大就业。
罗斯福建立了一系列以工代赈机构,设立了很多联邦组织,这些组织被戏称为“字母局”,如TVA、NRA、CCC和WPA等。在其后近10年的时间里设立了大小约60多个机构,用工数达当时美国人口的15,失业人数从罗斯福就职时的1400万减到了500万。从这点上看,以工代赈的效果非常明显。
事实上,罗斯福新政并没有完全使美国走出大萧条,美国人勒紧裤腰带又苦熬了七八年后,二战爆发,全世界把目光聚焦到反对法西斯上面,而战争对于各种物质的超常规需求,才使美国逐步走出大萧条的阴霾。
作为罗斯福前任的胡佛,反倒是替罗斯福背锅。在胡佛担任总统的四年里,美国已经开始实施以工代赈。联邦政府开建了37000英里的公路、亚利桑那州胡佛水坝等。不幸的是,大萧条打碎了美国人的美国梦,美国人却不公平地指责胡佛为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他们甚至忘记了胡佛曾在10多年前成功地救济欧洲1.5亿人。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
如果把胡佛称为悲情英雄,也许并不为过,谁让罗斯福一直都是好运呢。正所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时代的洪流面前,个人的命运亦如一叶扁舟,无论总统还是平民,都是如此。失意的胡佛在卸任时,送给新政府一句话“我们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我们无能为力了。”
拥有远大抱负的罗斯福不仅推行了新政,也着手研究了一项事关长远的政策—“救济、减少和预防未来失业”。作为具体体现,1935 年《社会保障法案》颁布,这个“使每个公民从摇篮到坟墓的生活都有保障”的法案,奠定了美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框架。到1940年6月,这一法案为2800多万工人提供了失业保障,约有200万以上65岁退休的老人得到相关的补助。
在罗斯福看来,经济上的不平等,将造成政治上的不平等,而没有政治上的平等,自由就失去了意义。要贯彻美国“以自由为中心的价值体系”,政府必须坚强到足以保卫人民利益,确保自由的存在。显然,这与《大富翁》所推崇的“垄断财富,碾压对手”的价值观恰恰相反。
要确保避免收入鸿沟过大,必须降低门槛,扶持新产业,让社会财富能够进行不断重新分配。这也可以解释自罗斯福之后,为什么美国政府更加坚定地反垄断。1945年,美国铝业公司被强制拆散。1984年,电信老大AT&T被肢解为7个地域性公司。1998年,微软遭遇“世纪审判”。
从大萧条里走出来,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地位愈加突显,但大萧条使美国人认识到,政府到底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这种认识,不光是美国人民的财富。